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木荷营造林的术语和定义、立地选择、造林技术、抚育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木荷人工林的营造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ilviculture and Cultivation of Schima superba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福建省地方标准《木荷营造林培育技术规程》(编号DB35/T 2219-2024)于2024年正式实施,该标准为木荷造林和抚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将从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行政区域内木荷的造林、抚育管理及成效监测。标准中对“木荷”、“造林”、“抚育”等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确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概念清晰统一。例如,“木荷”被定义为山茶科木荷属植物,其拉丁名为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
二、苗木选择与处理
在苗木选择方面,标准要求选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一年生容器苗或裸根苗。苗木高度应在40厘米以上,地径不低于0.5厘米。同时,强调苗木起苗时要保持根系完整,避免损伤主根。对于长途运输的苗木,需采取保湿措施,防止失水过多影响成活率。
三、造林密度与配置方式
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标准推荐了不同的造林密度。一般情况下,坡度较缓、土壤肥沃的地方,每公顷栽植1670株至2000株;而坡度陡峭、土壤贫瘠的地方,则可适当降低密度至1110株至1340株。此外,提倡采用混交林模式,与杉木、马尾松等树种搭配种植,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四、抚育管理措施
抚育管理是保证木荷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标准指出,在幼林期应定期清除杂草,每年至少进行两次除草作业,并结合施肥促进苗木快速生长。当林分郁闭度达到0.8以上时,应及时开展间伐工作,疏伐过密的小径材,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另外,还应注意预防病虫害的发生,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防治。
五、成效监测指标
为了评估造林效果,标准设定了若干监测指标。主要包括:成活率、保存率、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以及冠幅等。其中,成活率要求达到85%以上,保存率不得低于80%。通过这些量化指标可以客观评价造林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六、特殊气候条件下应对策略
针对台风、干旱等极端天气情况,标准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方案。如遇强风袭击后,要及时扶正倒伏的幼苗并加固支撑;干旱季节则要加强灌溉,必要时可采用滴灌技术节约水资源。同时,还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林区状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综上所述,《木荷营造林培育技术规程》是一部全面覆盖木荷从育苗到成林全过程的技术规范,它不仅体现了福建地区丰富的林业实践经验,也为全国其他省份提供了宝贵参考。各地林业工作者应当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标准,共同推动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