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粤东地区早稻-晚稻-马铃薯三熟轮作的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求,包括品种选择、播种育秧、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储运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粤东地区早稻-晚稻-马铃薯三熟轮作的种植生产及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igh-quality and Efficient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of Early Rice-Late Rice-Potato Triple Cropping in Eastern Guangdong Reg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粤东地区早稻-晚稻-马铃薯三熟轮作模式是当地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最新发布的TGDVIA 070-2024《粤东地区早稻-晚稻-马铃薯三熟轮作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中,与旧版相比,关于早稻播种期的确定方法有了显著变化。
早稻播种期直接影响整个轮作体系的生长周期安排。新版标准中明确规定,早稻播种期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品种特性及前茬作物收获时间综合决定。具体而言,需参考近5年当地平均气温数据,确保早稻插秧时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以上,并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早稻完成拔节孕穗至抽穗扬花的关键生育阶段。同时,还要求种植户依据所选水稻品种的生育期长短调整播种日期,避免因过早或过迟播种造成产量下降或病虫害增加。
例如,在潮汕平原某县实施该标准时,技术人员发现由于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春季回暖速度加快,若仍按传统经验固定在3月中旬播种,则可能导致早稻遭遇高温逼熟现象。为此,他们结合气象部门提供的长期预测资料,将播种期提前至3月上旬,并选择耐热性强的杂交籼稻品种,最终实现了每公顷增产约15%的目标。
此外,新版标准还特别强调了播种量的精准控制。要求每亩大田播种量保持在4公斤左右,同时注意种子质量检验,确保发芽率不低于85%。通过科学合理的播种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促进群体结构优化,为后续晚稻种植腾出空间。
综上所述,新版标准通过引入更加精细化的气候数据应用和科学的品种搭配策略,进一步提升了早稻播种期确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保障整个轮作系统的高效运行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