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规模化奶牛场粪便生产牛床垫料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生产工艺、质量要求、检测方法、管理要求及贮存与运输。本文件适用于规模化奶牛场利用粪便生产牛床垫料的过程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oducing Cow Bedding from Manure in Large-scale Dairy Farm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5/T 4821-2024《规模化奶牛场粪便生产牛床垫料技术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将奶牛场产生的粪便转化为高质量的牛床垫料,既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又改善了奶牛养殖环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原料选择与预处理
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制作牛床垫料的原料必须是奶牛场新鲜粪便,且要求粪便中的纤维含量不得低于20%。这是因为高纤维含量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和吸水性,确保牛床垫料的功能性。此外,对于粪便的预处理,标准建议采用机械分离的方式去除其中的大颗粒杂质,并保证含水量控制在50%-60%之间。这样既能避免因含水量过高导致的腐烂发臭问题,也能保持适当的湿度以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发酵过程。
2. 发酵工艺要求
发酵环节是整个生产流程的核心部分。标准指出,发酵堆的高度应控制在1.5米至2米范围内,宽度不超过3米,长度则根据实际场地情况确定。这样的尺寸设置有利于热量均匀分布并维持适宜的发酵温度(通常为55℃以上)。同时,为了保证良好的通风条件,需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通气孔道。发酵周期一般不少于7天,在此期间需要定期翻堆以翻动物料,促进氧气供应,提高发酵效率。
3. 成品质量检测
成品牛床垫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其使用效果及奶牛健康状况。为此,标准提出了多项指标要求:首先,成品垫料的pH值应在6.5-8.0之间;其次,氨气释放量不得超过0.02mg/L;再者,干燥后的垫料含水量不应超过30%;最后,微生物总数每克不得超过1×10^5个。这些严格的标准有助于确保最终产品具备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卫生安全性能。
4. 使用管理指南
除了生产环节外,标准还给出了关于如何正确使用牛床垫料的具体指导。例如,建议每次铺设厚度至少达到15厘米,并且每周至少更换一次表面层,以防止污垢积累影响奶牛舒适度。另外,在日常维护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垫料的状态变化,如发现局部潮湿或板结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总之,《规模化奶牛场粪便生产牛床垫料技术规范》不仅为我国奶牛养殖业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体现了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通过严格执行本标准的各项规定,可以有效提升奶牛场管理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