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旱坪地农作物地膜回收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回收率评估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旱坪地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地膜的回收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ulch Film Recovery in Crops on Dryland Fiel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11T 91-2024《旱坪地农作物地膜回收技术规程》是针对山西省吕梁市旱坪地农业环境制定的一项地方性技术标准。该标准主要规定了旱坪地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地膜使用后的回收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减少地膜残留对土壤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旱坪地”、“地膜”、“回收率”等关键术语的定义。“旱坪地”指无灌溉条件或灌溉条件较差、坡度平缓的耕地;“地膜”是指用于覆盖作物表面以提高土壤温度、保持水分及抑制杂草生长的塑料薄膜;“回收率”则是指实际回收的地膜重量占施用量的比例。这些定义为后续操作提供了明确的参照依据。
地膜铺设前准备
在地膜铺设之前,应确保土地平整且无石块等杂物,以免影响铺设效果及后期回收效率。同时要求选择适宜厚度(通常为0.008mm至0.012mm)的可降解或普通聚乙烯地膜,并根据作物种类确定合适的铺设宽度与密度。此环节强调了基础准备工作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到整个过程的成功与否。
地膜铺设技术要求
铺设时需保证地膜紧贴地面,接缝处重叠至少5厘米并用土压实以防风揭。对于长方形地块,建议采用南北向铺设方向以利于光照分布均匀。此外,在播种前完成地膜覆盖作业,避免因延迟造成作物受损。
地膜回收时间与方法
最佳回收时间为作物收获后至下一轮耕作开始前,此时地膜附着物较少,便于清理。推荐使用专业机械进行大面积回收,小型地块则可采用人工配合简易工具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做到彻底清除残留物,确保回收率达到85%以上。
回收后处理措施
回收后地膜应当集中堆放于指定地点,并及时送至有资质的企业进行再利用或安全处置。禁止随意丢弃或焚烧,防止产生二次污染。鼓励推广使用环保型替代材料,逐步减少传统塑料制品的应用量。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旱坪地农作物地膜回收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前期准备到后期处理全过程的技术指导,还特别注重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这对于我们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