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莜麦农艺农机一体化生产的技术要求,包括耕作、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的操作规范。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莜麦机械化生产的指导和技术推广。
Title:Oat Agronomic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tegrated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11T 78-2024莜麦农艺农机一体化生产技术规程》是指导莜麦种植过程中将农艺技术和农业机械有机结合的重要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播种前准备
- 条文内容:要求在播种前对土地进行深翻,深度不低于30厘米,并施加适量有机肥作为基肥。
- 解读:这一规定旨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性和保水能力,同时为莜麦提供充足的养分基础。深翻有助于消灭杂草和病虫害,而有机肥的使用则可以有效提升土壤肥力。
2. 播种方式与密度
- 条文内容:建议采用精量播种机进行条播或穴播,行距保持在20至30厘米之间,每公顷播种量控制在15至20公斤。
- 解读:精量播种技术能够精确控制种子数量,减少浪费并保证均匀分布。合理的行距设置有利于通风透光,促进植株健康生长。播种量的科学控制则确保了单位面积内的合理密度,既避免了过密导致的竞争问题,也防止因稀疏影响产量。
3. 田间管理
- 条文内容:强调定期检查苗情,及时除草、松土,遇到干旱情况需适时灌溉,雨季注意排水防涝。
- 解读:良好的田间管理对于保障莜麦正常生长至关重要。定期观察苗情可以帮助及早发现潜在问题如病虫害等。除草和松土不仅能够去除竞争性植物,还能增强土壤透气性。适时灌溉与排水措施则根据天气变化灵活调整,确保土壤湿度适宜,避免因水分过多或不足而损害作物。
4. 收获时机与方法
- 条文内容:当莜麦籽粒含水量降至15%以下时即可开始收割,推荐使用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完成割倒、脱粒、清选等工序。
- 解读:选择适当的收获时间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过早收割会导致籽粒未充分成熟,降低品质;过晚则可能增加损失风险。联合收割机的应用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人工成本,同时也保证了收获过程中的清洁度。
以上是对《DB1411T 78-2024莜麦农艺农机一体化生产技术规程》中部分核心条款的深入解析,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遵循这些规范不仅有助于提高莜麦生产的经济效益,还能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