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地下病害体三维地质雷达探测的基本要求、探测方法、数据处理与解释、成果编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城市道路、广场及类似场地的地下病害体探测,其他场地可参照执行。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3D GPR Detection of Subsurface Defect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9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2036-2024《地下病害体三维地质雷达探测技术规程》是一项江西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利用三维地质雷达技术对地下病害体的探测工作。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规定了“地下病害体”的概念为存在于地下的、可能对工程安全构成威胁的各种异常体,如空洞、裂缝等。这一定义明确了探测的目标对象,有助于后续工作的针对性开展。
其次,在“一般规定”中强调了探测前应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探测方案。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前期准备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探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要求作业人员需具备相应资质并接受专业培训,确保操作规范性和数据可靠性。
对于“仪器设备”,规程指出应选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产品,并定期校准维护以保证测量精度。此外还特别提到在恶劣环境下使用时需采取适当防护措施,比如防尘防水设计等,从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在“现场作业”环节,规程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例如,天线耦合是影响信号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需要确保天线与测试面紧密贴合;扫描间距的选择则应结合病害体大小及埋深等因素综合考虑;当遇到复杂地质条件时还需调整参数设置来优化成像效果。
数据分析部分则强调了图像解释的重要性。技术人员需结合专业知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必要时可采用多种方法交叉验证结论。对于发现的疑似病害区域,建议进一步通过钻探取样等方式予以确认。
最后,在成果提交方面,规程要求形成完整的报告文档,包括但不限于项目概况、探测过程描述、主要发现及其评估意见等内容。并且所有记录都必须真实准确,不得伪造篡改。
总之,《地下病害体三维地质雷达探测技术规程》从多个角度全面覆盖了整个探测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它不仅适用于工程建设领域,也可作为其他涉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活动的重要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