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技术的围术期管理要求,包括术前评估、术中操作规范及术后监测与护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开展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手术的医疗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 Part 1: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心房颤动(AF)射频导管消融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其围术期管理直接影响手术成功率与患者安全。在TCSBME 080.1-2024《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技术规范 第1部分:围术期管理》中,有一项重要更新值得关注,即对围术期抗凝管理的新要求。
相较于旧版标准,新版更加强调个体化抗凝方案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术前抗凝药物调整:新版标准明确指出,在手术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抗凝药物使用。例如,对于长期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在术前3天停药,并改用低分子肝素桥接;而对于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使用者,则建议在术前24小时停药。这一变化旨在平衡血栓风险与出血风险,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处于最佳状态。
2. 术后抗凝恢复时机:新版标准提出,术后抗凝药物的恢复时间应依据手术复杂程度及出血风险来决定。一般情况下,若无明显并发症,可在术后24小时内开始恢复抗凝治疗;但对于高危患者,可能需要延迟至术后4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这种灵活调整有助于减少术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3. 监测指标的选择:新版标准强调了实验室检测指标的重要性,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用于指导抗凝药物剂量调整。同时,还推荐使用直接抗凝药物特异性逆转剂(如idarucizumab),以应对紧急情况下的大出血事件。
通过上述调整,新版标准更加注重实际操作中的灵活性与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原则。在应用这些条文时,医疗机构应结合自身条件和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定期评估效果并及时反馈给标准制定机构,共同推动该领域的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