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通调针刺法”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基本原则、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疗效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采用“通调针刺法”进行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Motor Dys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by Tongdiao Acupuncture Method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955-2024“通调针刺法”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技术指南》是安徽省地方性标准,为规范“通调针刺法”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对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1. 通调针刺法:以经络理论为基础,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达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
解读:该定义明确了通调针刺法的核心理念,即通过针刺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其理论基础是中医经络学说,强调气血畅通对于恢复肢体功能的重要性。
二、适应症
1. 脑梗死后出现的偏瘫、肌张力异常、感觉障碍等运动功能障碍。
解读:此条款规定了通调针刺法的主要适用范围。偏瘫是最常见的脑梗死后遗症之一,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或不能活动;肌张力异常包括肌肉僵硬或松弛无力;感觉障碍则涉及患侧肢体的感觉减退或丧失。这些症状均属于运动功能障碍范畴,符合通调针刺法的治疗目标。
三、操作规范
1. 针具选择:采用0.25mm×25~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解读:针具的选择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安全性。0.25mm直径的细针可以减少患者痛苦,而25~40mm长度则便于深入浅表组织进行有效刺激。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可避免交叉感染风险。
2. 取穴原则:
(1)主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髀关、足三里、阳陵泉、解溪、太冲;
(2)配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减,如伴有语言不利者加廉泉、通里;伴有吞咽困难者加风池、天突。
解读:主穴涵盖了上肢与下肢主要关节附近的穴位,能够全面覆盖脑梗死后可能出现的功能障碍部位。配穴则体现了辨证施治的思想,针对不同并发症提供个性化方案。例如,语言不利通常与舌部肌肉协调障碍有关,廉泉、通里可促进舌根运动;吞咽困难可能源于咽喉部肌肉紧张,风池、天突有助于放松相关肌肉群。
四、疗程安排
1. 每日治疗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连续治疗20次为一个疗程。
解读:每日一次的频率有利于维持持续性的刺激效应,而30分钟的留针时间足够让针感充分传递至靶向区域。一个疗程设置为20次,既保证了足够的治疗强度,又考虑到了患者的耐受性和经济成本。
五、注意事项
1.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一旦出现晕针、滞针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2. 对于体质虚弱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本疗法。
解读:第一条强调了安全意识,在实际操作中必须随时关注患者状态,确保及时应对突发状况。第二条则指出了禁忌人群,提醒临床医生在评估患者时需综合考量其整体健康状况,避免不当操作引发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