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团头鲂人工繁殖的场地与设施、亲鱼选择与培育、催产技术、孵化管理及苗种培育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团头鲂的人工繁殖及相关技术指导。
Title:Specification for artificial propagation technology of Wuchang bream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团头鲂,又名武昌鱼,是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DB34/T 4944-2024团头鲂人工繁殖技术规程》为团头鲂的人工繁殖提供了标准化的技术指导。以下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中进行解读。
标准中提到亲鱼的选择与培育。选择体质健壮、无病害的成鱼作为亲鱼,雌鱼体长应在30厘米以上,雄鱼体长在25厘米以上。亲鱼培育池塘面积以10亩左右为宜,水深保持在1.5米至2米之间。池塘需定期清除淤泥,并施加有机肥以培养浮游生物,确保水质清新且溶氧充足。
关于催产剂的使用,标准推荐采用LRH-A2和PG结合的方式。雌鱼每公斤体重注射LRH-A2 6微克以及PG 800国际单位,雄鱼剂量减半。注射时间通常选在傍晚,注射后将亲鱼放入产卵池中,产卵池面积约为200平方米,水深控制在1.2米至1.5米。
对于孵化管理,受精卵应放置于孵化环道内,环道直径一般为3米至5米,水温维持在20℃至25℃之间,水流速度保持适中,防止水流过急导致受精卵流失或堆积。每日需检查孵化情况,及时清理死卵,避免影响其他健康受精卵的发育。
此外,标准还强调了疾病防控的重要性。在繁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氨氮、亚硝酸盐等,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调整。同时,做好日常消毒工作,使用符合规定的药物预防疾病发生。
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技术规范,可以有效提高团头鲂人工繁殖的成功率,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