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旱茬小麦绿色防灾减灾的技术要求,包括播前准备、播种管理、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控及收获等环节的防灾减灾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旱茬小麦的绿色防灾减灾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ree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Rain-fed Whea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936-2024《旱茬小麦绿色防灾减灾技术规程》为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旱茬小麦生产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一、品种选择与播前准备
标准指出,应选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且高产优质的旱茬小麦品种。在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处理,确保种子纯度达到98%以上,并做好晒种和发芽试验工作。同时要求深耕整地,使土壤耕层深度不低于25厘米,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水能力。
二、适期播种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最佳播期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16℃左右时开始播种较为适宜。对于不同区域可参照附录A中的推荐播期表执行。此外还强调了合理密植的重要性,建议每亩基本苗数控制在20万至25万之间。
三、田间管理措施
在肥水管理方面,提倡施用有机肥料作为基肥,并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追加适量氮磷钾复合肥料。灌溉方式上优先考虑滴灌或喷灌等节水型灌溉方法,避免大水漫灌造成水资源浪费。病虫害防治则主张采取综合防控策略,包括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以及生物农药的应用等非化学手段。
四、灾害应对预案
针对干旱、低温冻害等常见自然灾害制定了具体的预防措施。例如,在遭遇持续干旱天气时应及时启用抗旱设施供水;当出现霜冻威胁时可在夜间覆盖保温材料保护幼苗不受损害。另外还特别提到要加强田间巡查力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五、收获及后续处理
当小麦籽粒含水量降至12%-13%时即可适时收割。收获后需及时晾晒干燥,防止霉变影响品质。对于残留在田间的秸秆可以采用机械化粉碎还田或者集中收集利用的方式加以处置,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
总之,《旱茬小麦绿色防灾减灾技术规程》从选种到收获全过程都给出了明确指导方针,有助于农民朋友们更好地应对各种不利因素,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