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宽鳍鱲人工繁育的术语和定义、亲本选择与培育、催产与孵化、鱼苗培育以及病害防治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宽鳍鱲的人工繁育及苗种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rtificial Breeding of 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932-2024宽鳍鱲人工繁育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宽鳍鱲人工繁育的技术规范,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这一珍贵鱼类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将对规程中的几个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亲鱼选择与培育
规程指出,用于人工繁殖的亲鱼应来源于健康无病害的野生或养殖群体。亲鱼的选择标准包括体长达到15厘米以上,体重不低于50克,年龄在2龄至4龄之间。此外,亲鱼需具备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无明显外伤及寄生虫感染。亲鱼培育期间,水温应控制在18℃至25℃范围内,溶解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并定期投喂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饲料以促进其性腺发育。
二、繁殖环境设置
根据规程要求,宽鳍鱲的人工繁殖池塘面积宜为200平方米至500平方米,池底平坦且保水性能良好。池塘内需配备适量的隐蔽物如沉木或石块,供亲鱼产卵时使用。同时,池塘水质管理至关重要,pH值维持在7.0至8.0之间,氨氮浓度不超过0.5毫克/升,亚硝酸盐含量低于0.1毫克/升。为了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建议在池塘中种植一定比例的水生植物,但不得遮挡阳光直射水面超过60%。
三、催产与孵化
规程明确了催产药物的使用剂量及方法。通常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给予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雌雄比例为1:1至1:1.5。注射后24小时至36小时内观察到亲鱼出现追逐行为即表明进入最佳产卵期。此时可将亲鱼转移至专门设计的产卵箱内,确保水流速度适中(约0.1米/秒),便于受精卵附着于附着基上。孵化过程中,水温应稳定在20℃至25℃,每日更换部分新水以保证水质清新。
四、苗种培育
刚孵化出的仔鱼最初依靠自身卵黄囊提供营养,在完全吸收后开始摄食轮虫等小型浮游生物。当仔鱼长至3厘米左右时,可以逐步过渡到人工配合饲料喂养。初期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0%-15%,随着个体增大逐渐减少至5%-8%。整个培育阶段要密切关注水质变化,及时清除残饵和粪便,避免因富营养化导致疾病发生。
五、病害防控
规程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要求定期检测水质参数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条件。一旦发现病害迹象,应及时隔离患病个体并施用合适的药物治疗。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化学药品的使用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做好记录以便追溯。
综上所述,《DB34/T 4932-2024宽鳍鱲人工繁育技术规程》从亲鱼选择、繁殖环境构建、催产孵化直至苗种培育等多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规定,旨在提高宽鳍鱲人工繁殖的成功率,保障种群可持续发展。这些措施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渔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