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公园绿地低碳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划与设计、施工与材料选择、运营与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成都市范围内各类公园绿地的低碳建设和管理。
Title:Low-Carbon Construction Guidelines for Park Green Spac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公园绿地低碳建设指南》(DB5101T 194—2024)是四川省成都市为推动公园绿地建设向低碳化方向发展而制定的地方标准。该标准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的全过程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减少碳排放,提升生态效益。
在规划环节,标准强调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禀赋与气候条件,合理布局绿地系统,确保空间结构均衡。例如第4.1条规定:“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优先选择交通便利、服务半径适宜的地块作为公园绿地选址。”这意味着新开发项目需综合考量可达性与居民需求,避免盲目扩张造成资源浪费。
对于植物配置,第5.3条指出:“乔木种植比例不低于70%,并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搭配具有固碳能力的树种。”这不仅有助于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还能有效降低后期养护成本。同时,标准提倡采用多层次绿化模式,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最大化的碳汇功能。
施工阶段则明确了材料选用及工艺控制的具体指标。第6.2条要求:“建筑废弃物再利用率不低于30%,优先使用再生建材。”这一规定既减少了原材料开采带来的环境破坏,又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此外,还鼓励施工单位采用节能型机械设备,并实施严格的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在运营管理方面,第8.1条提出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定期对绿地内的碳储量、碳汇量进行评估,及时调整管理策略。”通过动态跟踪反馈机制,可以更精准地把握绿地的实际效能,为持续优化提供依据。同时,倡导开展公众教育活动,增强市民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总之,《公园绿地低碳建设指南》涵盖了从前期策划到后期运维的各个环节,每一条款都体现了精细化管理和绿色发展理念。各地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努力打造集约高效、生态友好的现代化公园绿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