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设置原则、设计要求、安装规范及维护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设置与管理。
Title: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Setting up Signs of Natural Disaster Emergency Shelter
中国标准分类号:A9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843—2024 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标志设置管理规范》是由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旨在为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设置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标志的基本要求
根据标准第5.1条的规定,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设计应当遵循醒目、易识别的原则。标志的颜色应采用红白相间的配色方案,以确保在各种自然条件下都能清晰可见。标志的材质需选用耐候性强、耐用的材料,如反光膜或金属板材,以适应户外长期使用的环境。
标志的分类与内容
标准第6.1条明确了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分为引导标志和服务设施标志两大类。引导标志用于指示避难场所的具体位置和方向,而服务设施标志则标明场所内提供的具体服务项目,如医疗救助点、饮用水供应处等。每种标志的内容都应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的文字描述,以便快速传达关键信息。
设置的位置与高度
依据标准第7.1条的要求,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设置位置应选择在交通便利且显眼的地方,例如道路交叉口、广场周边等。标志的高度设计也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标志底部距离地面的高度不应低于2米,这样既能保证行人能够清楚看到,又不会因过于低矮而影响车辆通行。
维护与更新
标准第8.1条强调了对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定期维护的重要性。管理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巡查机制,一旦发现标志出现破损、褪色等情况,应及时修复或更换。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标志的内容也可能需要适时调整,比如新增服务设施或者更改路径指示,因此要保持标志信息的时效性。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23/T 3843—2024 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标志设置管理规范》从多个角度规范了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设计、制作、安装以及后期维护等工作流程,对于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