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非煤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工作流程、技术要求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非煤矿山企业开展隐蔽致灾因素的普查与治理工作。
Title:Work Guidelines for the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idden Disaster-causing Factors in Non-metal Min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61
国际标准分类号:7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840—2024非煤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工作指南》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指导非煤矿山企业有效识别和治理隐蔽致灾因素。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首先,在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总体要求部分,标准强调了普查工作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原则。这意味着企业在开展普查时,不仅要全面覆盖所有可能存在的隐患点,还要根据矿山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普查计划,并确保普查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其次,在普查内容方面,标准明确指出需要对水文地质条件、采空区分布、断层破碎带以及岩体稳定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调查。例如,在水文地质条件的普查中,要求详细记录矿区内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主要含水层的位置及厚度等信息,这对于预防透水事故至关重要。
再者,关于普查方法的选择,标准提倡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比如可以利用钻探法获取地下结构数据,同时结合物探技术如地震波反射法来探测断层位置及其活动性。此外,遥感影像分析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可以帮助快速掌握地表形态特征以及潜在滑坡区域。
另外,标准还特别提到要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将每次普查的结果及时整理归档,并定期更新相关信息库。这不仅有助于后续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为未来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
最后,在治理措施制定上,标准提出了分级管理的概念。即根据不同类型的隐患等级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对于高风险隐患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持续跟踪其动态变化直至彻底消除威胁为止。
综上所述,《DB23/T 3840—2024非煤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工作指南》为非煤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和技术支持,值得相关从业者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