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旱地豌豆栽培的产地环境、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甘肃省旱地地区豌豆的栽培生产。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ryland P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2/T 794-2024《旱地豌豆栽培技术规程》是甘肃省地方标准,于2024年发布并实施。该标准为旱地豌豆的种植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对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中明确要求选择适宜品种,如高原1号、高原2号等抗逆性强的品种。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和适应性,在干旱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产量水平。
播种前需进行种子处理,包括晒种、发芽试验和药剂拌种。晒种可促进种子后熟,提高发芽率;发芽试验确保种子质量符合要求;药剂拌种则能有效防治病虫害。
关于播种期的选择,春播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播则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合理的播种期能够充分利用土壤水分,保证苗全苗壮。
种植密度方面,推荐行距为30-40厘米,株距为15-20厘米。这样的密度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保证植株间通风透光良好,有利于光合作用。
田间管理环节强调了中耕除草的重要性,要求在苗期、开花期分别进行一次中耕,以疏松土壤、减少杂草竞争。同时,合理灌溉也至关重要,应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墒情适时适量灌溉。
施肥方面建议采用平衡施肥法,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则注重氮磷钾配合使用。在生长前期适当增加氮肥比例,促进枝叶生长;中期则要控制氮肥用量,防止徒长;后期则需补充磷钾肥,增强植株抗性。
病虫害防治方面,应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及时清除田间残株落叶,减少病原菌滋生;利用黄板诱杀蚜虫等害虫;必要时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最后,在采收过程中要注意适时收获,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籽粒饱满度及商品价值。一般当80%以上的荚果变为黄色时即可开始收获。
以上内容摘自DB62/T 794-2024《旱地豌豆栽培技术规程》,希望对从事旱地豌豆栽培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