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甘肃省范围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防治工作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Bovine Infectious Rhinotracheit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2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牛业的疾病,为有效防控该病,DB62/T 4976-2024《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防治技术规范》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指导。以下对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1. 防疫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防疫制度,包括定期消毒、隔离新引进牛只等措施。特别强调养殖场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并保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这是防止病毒传入的重要屏障。
2. 免疫接种:规定了免疫程序,新生犊牛应在出生后45日龄左右进行初次免疫,间隔3-4周加强免疫一次,之后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这有助于构建群体免疫屏障,减少发病几率。
3. 病例监测:要求定期开展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发现疑似病例时需立即隔离并上报。强调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病原学诊断,确保快速准确地确认病情。
4. 污染物处理:明确指出病死牛及其排泄物必须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或出售。推荐采用高温堆肥法或焚烧法处理病死牛尸体,以彻底消灭病原体。
5. 应急预案:制定了详细的应急响应流程,包括封锁疫区、扑杀感染牛只、紧急免疫等措施。要求一旦确诊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6. 健康档案:要求建立完整的养殖档案,记录每头牛的免疫、诊疗、繁殖等情况。通过长期跟踪观察,可以更好地掌握牛群健康状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疫策略提供依据。
以上内容涵盖了从日常管理到突发情况应对的各个方面,构成了完整的防控体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发生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