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棉花夜蛾类主要害虫绿色防控的术语和定义、防控原则、监测与预警、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综合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湖南省内棉花种植区夜蛾类主要害虫的绿色防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reen Control of Major Noctuid Pests in Cott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3/T 3041-2024《棉花夜蛾类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是一部湖南省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控制棉花夜蛾类害虫的危害。以下将从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该标准强调了农业防治的重要性。在农业防治措施中,要求合理布局作物结构,避免连作,实行轮作制度,尤其是与非寄主植物轮作。例如,在第5.1条中明确规定:“种植前应清除田间杂草和残株落叶,减少越冬虫源。”这一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害虫的初始种群数量,为后续的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生物防治是本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第6.2条规定:“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每公顷释放量不少于15万头。”赤眼蜂是一种重要的寄生性天敌,能够有效地控制夜蛾类害虫的数量。此外,第6.3条提到使用Bt制剂(苏云金芽孢杆菌)进行喷雾处理,建议每7至10天一次,连续施用2至3次。Bt制剂对环境友好且对害虫具有较高的致病率,但需注意避免长期单一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
第三,物理机械防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第7.1条的要求,“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每30至50亩设置一台,以诱杀成虫。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还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同时,第7.2条指出“在幼虫盛发期人工摘除卵块或初孵幼虫集中危害叶片”,这是一项简单有效的辅助手段。
第四,化学防治作为最后防线,在使用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第8.1条明确指出:“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配制。”并且强调交替用药,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例如,在第8.2条中推荐使用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等新型药剂,这类药剂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且不易引起害虫抗药性的快速形成。
综上所述,《棉花夜蛾类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规程》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绿色防控技术,力求达到最佳的害虫控制效果,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也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