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乌鳢池塘养殖的场地选择、池塘准备、鱼苗放养、饲养管理、水质调控、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范围内乌鳢的池塘养殖生产及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ond Culture of Black Snakehead (Channa argus) - DB33T 396-2024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396-2024 乌鳢池塘养殖技术规范》是一项针对浙江省地方标准的技术文件,旨在规范乌鳢池塘养殖的各个环节,确保养殖过程科学、高效且环保。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选址与池塘建设
1. 地势平坦,排灌方便: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进行池塘建设,这样可以有效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排水和灌溉,避免因地形复杂导致的水资源浪费或管理不便。同时,良好的排灌系统有助于调节水质,保持适宜的水体环境。
2. 池塘面积:建议单个池塘面积在5-20亩之间。这样的面积既能保证足够的养殖空间,又便于日常管理和操作。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苗种放养
1. 苗种来源:要求使用健康无病害的苗种,优先选用经过检疫合格的苗种。这一步骤对于预防疾病传播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养殖周期的成功与否。
2. 放养密度:根据池塘条件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一般每亩投放规格为10克左右的苗种8000-10000尾。过高或过低的密度都会对乌鳢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三、饲料投喂
1. 饲料质量:应选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配合饲料,确保营养均衡。同时注意定期更换不同品牌或类型的饲料,以满足乌鳢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变化。
2. 投喂方法:坚持“四定”原则,即定时、定位、定量、定质。每天分早晚两次投喂,每次投喂量控制在鱼体重的3%-5%,并观察鱼类摄食情况及时调整。
四、水质调控
1. 定期换水:每隔7-10天更换一次新水,每次换水量占总水量的1/3左右。通过定期换水可以有效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浓度,改善水体环境。
2. 使用增氧设备:特别是在高温季节或者遇到恶劣天气时,要适时开启增氧机,保证水中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mg/L。缺氧会导致乌鳢浮头甚至死亡,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五、病害防治
1. 日常管理:加强巡塘工作,密切观察鱼类活动状态及水质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如食欲减退、游动缓慢等,应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2. 药物使用:严格遵守兽药管理条例,在必要情况下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药物,并做好记录。切勿滥用抗生素类药物,以免产生抗药性问题。
六、收获与销售
1. 成熟标准:当乌鳢达到商品规格(通常指体重达到300克以上)即可考虑捕捞上市。过早收获会影响产量和品质,而延迟则可能增加养殖成本。
2. 捕捞方式:采用网具进行围捕,尽量减少人为损伤。捕捞后尽快运输至市场或加工厂处理,避免长时间存放造成损失。
以上就是对《DB33/T 396-2024 乌鳢池塘养殖技术规范》部分关键内容的深入剖析。希望广大养殖户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