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山地城镇边坡自动化监测的基本要求、监测内容、监测方法、数据处理与分析、预警机制及系统维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地城镇地区边坡的自动化监测设计、实施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utomated Monitoring of Mountainous Urban Slop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43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0/T 1682-2024《山地城镇边坡自动化监测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山地城镇环境中边坡自动化监测的技术标准。该标准从监测系统设计、设备选型、数据采集与处理到运行维护等多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旨在提升边坡监测的科学性与可靠性。以下将对部分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一、监测系统设计要求
条文:4.1 监测系统的构成
标准明确指出,山地城镇边坡自动化监测系统应由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单元、通信传输模块以及监控中心组成。其中,传感器网络是整个系统的感知层,负责实时获取边坡位移、应力等关键参数;数据采集单元则承担数据接收与初步处理任务;通信传输模块确保数据能够稳定传输至监控中心;而监控中心作为核心控制部分,需具备数据分析、预警发布等功能。
解读:这一条文强调了监测系统的整体架构,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在实际应用中,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特点,合理布局传感器位置,确保覆盖所有潜在危险区域。同时,考虑到山地环境复杂多变,通信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建议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二、传感器选型准则
条文:5.2 传感器选型原则
本条款规定,选择传感器时应综合考虑精度、响应时间、使用寿命及安装难度等因素,并且要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 7949的相关要求。对于位移传感器,其测量范围应覆盖预计的最大变形量;压力传感器则需要满足长期稳定性要求。
解读:传感器是监测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监测结果的质量。因此,在选型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例如,在选择位移传感器时,不仅要关注其标称精度,还需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评估其适应性。此外,由于山地环境恶劣,传感器的防护等级也至关重要,至少应达到IP65以上标准,以防止雨水侵蚀和灰尘影响。
三、数据采集频率设定
条文:6.3 数据采集频率设置
标准要求根据边坡类型及风险等级确定数据采集频率。一般情况下,低风险边坡可设为每小时一次,而对于高风险边坡,则建议缩短至每十五分钟一次甚至更短周期。
解读:数据采集频率直接影响着监测系统的响应速度和预警及时性。对于那些存在明显滑动迹象或处于活跃状态的边坡而言,高频次的数据采集有助于捕捉细微变化,从而提前发现隐患。但需要注意的是,过于频繁的数据采集会增加存储空间需求和计算负担,因此在实践中应当权衡利弊,找到最佳平衡点。
四、异常情况处置流程
条文:7.4 异常情况处理程序
当监测数据显示超出预设阈值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首先通过人工复核确认警报的真实性,随后通知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如疏散人员、加固结构等,并记录整个过程以便后续分析。
解读: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因此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条规定明确了从报警触发到最终处置的完整流程,有助于避免因信息传递不畅或决策迟缓而导致的重大损失。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具体行动之前,务必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或资源浪费。
五、定期维护保养制度
条文:8.2 维护保养周期安排
为保障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转,每年至少应对全部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两次,并对易损件及时更换。同时,还应定期校准各类仪表仪器,确保其工作状态良好。
解读:良好的维护保养是延长设备寿命、保持监测效果的关键所在。定期检查不仅可以发现潜在问题并加以解决,还能积累宝贵的经验数据,为优化监测方案提供依据。特别是在山区这种特殊环境下,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更加需要加强日常巡检力度,发现问题苗头即刻整改,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