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和高粱对北方炭疽病抗病性鉴定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及评价标准。本文件适用于玉米和高粱品种在辽宁省范围内北方炭疽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iseas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Major Corn and Sorghum Diseases - Part 9: Northern Anthracnose of Cor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T 2219.9-2024 玉米高粱主要病害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9部分:玉米北方炭疽病》是辽宁省地方标准,规定了玉米北方炭疽病抗病性鉴定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材料、接种方法、病情调查与统计分析、抗病性分级及评价等内容。以下将对其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明确了“玉米北方炭疽病”的概念,即由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引起的玉米叶片、茎秆和果穗等部位的病害。此外还定义了“抗病性”、“感病性”等专业术语,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术语体系。
二、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玉米品种应具有代表性,包括已知抗病品种、感病品种以及待测品种。接种物需采用自然分离并经过鉴定确认的病原菌株,确保其生物学特性稳定。试验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要符合病原菌生长发育的需求。
三、接种方法
标准推荐使用人工喷雾接种法或浸种接种法。具体操作时应注意控制接种液浓度、接种量及接种时间等因素,以保证接种效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同时要求在接种后提供适宜的温湿条件促进病害发生发展。
四、病情调查与统计分析
从发病初期开始定期观察记录各处理组的症状表现情况,并按规定的评分标准对每个植株进行打分。最终结果需通过平均值计算等方式综合评估整个群体的表现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要剔除异常值以免影响整体结论准确性。
五、抗病性分级及评价
根据病情指数将供试材料划分为不同等级,通常设置为高抗、抗病、中感、感病四个级别。对于待测品种而言,则需要将其与对照组比较来判断其相对抗性程度。当出现争议时可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作为参考依据之一。
六、注意事项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污染;选择合适的时间段开展工作以减少外界因素干扰;做好详细记录便于追溯验证;定期检查仪器设备确保正常运行等等。
该标准为开展玉米北方炭疽病抗病性鉴定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原则和技术支持,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执行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