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藜麦机械化联合收获的术语和定义、作业准备、作业要求、操作规程、质量指标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藜麦机械化联合收获作业。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echanized Combined Harvesting of Quinoa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6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3675—2024 藜麦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规范》是一项关于藜麦机械化联合收获的技术标准,该标准从作业条件、收获机械选择、操作流程以及收获后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作业条件方面,标准明确指出藜麦的适宜收获时期为完熟期至蜡熟末期。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植株大部分叶片变黄脱落,籽粒颜色由绿转为红褐色或棕褐色,并且籽粒含水量降至20%以下。此规定的目的是确保收获时藜麦籽粒已经充分成熟,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其次,在收获机械的选择上,标准推荐使用具有割台高度可调功能的联合收割机。这是因为不同品种的藜麦植株高度差异较大,通过调节割台高度可以避免损伤植株或遗漏籽粒。此外,还要求收获机配备专用的脱粒装置,以减少籽粒破碎率并保护种子活力。
再者,关于操作流程,标准强调了以下几个关键步骤:一是调整机器前进速度,一般控制在每小时2-4公里之间;二是设定合适的滚筒转速和筛板开度,以适应不同湿度条件下的物料处理需求;三是注意行进方向应与风向一致,以便于清选工作;四是完成一次作业后需及时清理机器内部残留物,防止堵塞影响后续作业效率。
最后,在收获后的处理环节,标准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尽快将收获的藜麦籽粒晾晒至安全水分范围内(通常为12%-14%),以延长储存时间;二是采用分级筛选的方法去除杂质和不饱满颗粒,提升产品纯度;三是建立追溯体系记录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信息,便于质量跟踪管理。
综上所述,《DB15/T 3675—2024 藜麦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规范》不仅涵盖了从田间到仓库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而且特别关注了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藜麦的营养价值与经济效益。希望广大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标准,共同推动我国藜麦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