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网格化六要素数据结构的技术要求、数据组织方式及应用规范。本文件适用于基于网格化的环境监测、城市管理及其他相关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Title:Specification for Grid-based Six Elements Data Struc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L7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网格化六要素数据结构规范解析》
DB4101T 104-2024《网格化六要素数据结构规范》是河南省郑州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网格化六要素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应用。这一标准对于提升环境监测水平、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数据结构部分。标准规定了网格化六要素监测数据的基本结构,包括时间戳、地理位置信息、温度、湿度、PM2.5浓度、PM10浓度六个核心字段。其中时间戳采用ISO 8601格式,确保了数据的时间准确性。地理位置信息使用经纬度表示,并要求精度达到小数点后五位,以满足高精度定位需求。
在数据传输方面,标准提出了JSON格式作为主要的数据交换格式。JSON格式具有轻量级、易读性强的特点,便于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同时,标准还对JSON对象的嵌套深度进行了限制,不得超过三层,避免因数据结构过于复杂而导致的解析困难。
关于数据质量控制,标准强调了数据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三个方面的要求。数据完整性要求每个监测点位的六要素数据必须完整无缺,不允许出现缺失值。一致性要求同一监测点位在不同时间点上的数据应保持逻辑一致性,例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趋势应符合实际规律。时效性要求数据从采集到传输至数据中心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30分钟,以保证数据的实时性。
此外,标准还特别提到了数据加密传输的要求。为了保护数据安全,标准建议采用AES-128-CBC算法对传输中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加密密钥长度不得少于128位,并定期更换密钥以防止被破解。
最后,标准对数据存储也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监测数据至少保存两年以上,以便后续分析和追溯。同时,存储的数据应具备可恢复性,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完整的数据记录。
总之,DB4101T 104-2024《网格化六要素数据结构规范》为网格化监测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有助于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的环境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