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地质遗迹保护的基本原则、调查与评价、保护规划、保护措施及监测与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内各类地质遗迹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Title:Norm for Geological Heritage Prote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P59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3112—2024地质遗迹保护规范》是山西省发布的关于地质遗迹保护的地方标准。该标准对地质遗迹的调查、评估、保护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定,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标准中明确指出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并遗留下来的,具有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地质自然遗产。这一定义明确了地质遗迹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强调了其不可再生性和珍贵性。
在地质遗迹调查方面,标准要求调查工作应包括区域地质背景、地质遗迹类型、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等内容。调查过程中应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调查成果应形成完整的档案资料,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对于地质遗迹的评估,标准提出了科学严谨的方法。评估内容主要包括遗迹的重要程度、脆弱性、威胁因素等。评估结果将作为制定保护措施的重要参考依据。标准特别强调,对于具有国际或国家级别的地质遗迹,应采取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
在地质遗迹保护措施方面,标准提出了分级保护的原则。根据遗迹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将其划分为不同等级,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对于一级保护对象,应设立专门的保护区,限制人为活动;对于二级保护对象,则可以采取监测和适度干预的方式进行保护。
此外,标准还对地质遗迹的管理和利用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日常巡查和维护工作,定期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同时,鼓励合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但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不得破坏遗迹的完整性和原始风貌。
总之,《DB14T 3112—2024地质遗迹保护规范》为山西省地质遗迹保护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指导,通过科学的调查、评估和保护措施,旨在实现地质遗迹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