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方竹笋用林栽培的术语和定义、立地条件、造林技术、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方竹笋用林的栽培与管理。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hyllostachys Bamboo Forest for Shoo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18T 35-2024方竹笋用林栽培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四川省地方特色资源方竹笋的规范化种植指导文件。以下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对其核心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方竹笋用林是指通过科学管理培育以生产优质方竹笋为主要目的的竹林生态系统。这一定义强调了方竹笋用林的核心功能在于高效产出商品笋,同时兼顾生态效益。
在“环境条件”章节中,要求种植区域海拔应在600至1200米之间,年均气温14℃到18℃,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这些指标为选择适宜的栽培地点提供了科学依据,确保自然条件能够满足方竹生长发育的需求。
关于造林技术,标准指出应采用穴状整地方式,株行距控制在3米×4米或4米×4米。每公顷保留有效竹株数不低于1500株。这种密度配置既能保证单株竹子有足够的养分空间,又可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整体产量稳定性。
对于抚育管理,规定每年需进行两次松土除草作业,并视情况施肥两次。肥料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复合肥。同时强调病虫害防治要采取生物防治优先、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采收环节特别提到,当笋体露出地面达到20厘米左右时即可开始采摘,采收时间集中在春季3月至5月间。及时采收不仅有利于保持鲜笋品质,还能刺激母竹继续抽鞭出笋,延长整个竹林的经济生命周期。
最后,在档案记录方面,要求建立完整的生产档案,包括种苗来源、栽培过程、投入品使用情况及采收销售等信息。这不仅有助于追溯产品质量,也为后续优化栽培技术积累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总之,《DB5118T 35-2024》从选址规划到具体操作都给出了详尽的技术指南,旨在推动方竹笋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既保障了产品质量,又促进了山区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