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海洋牧场增殖放流中蟹类的苗种质量要求、放流前准备、放流操作及效果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海南省海洋牧场蟹类增殖放流活动的技术指导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ock Enhancement in Marine Ranching - Part 4: Crabs
中国标准分类号:B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6/T 657.4-2024《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第4部分:蟹类》是海南省地方标准,主要规定了在海洋牧场中进行蟹类增殖放流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放流苗种选择:标准指出,用于增殖放流的蟹类苗种应来源于健康、无病害的亲本群体,并且需要经过检疫合格。苗种规格要求均匀一致,体表光滑无损伤,附肢齐全且活动能力强。这一规定旨在确保放流苗种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和适应能力。
2. 放流前准备:在进行放流之前,需对放流海域进行详细的调查与评估,包括水质状况、底质类型以及饵料生物分布等信息。同时,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安排放流时间,通常选择春季或秋季进行,以避免极端天气影响放流效果。
3. 放流方法:标准建议采用网箱暂养后自然释放的方式进行放流,这样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对苗种造成的伤害。具体操作时,应将网箱置于选定区域一段时间,让苗种逐渐适应环境后再打开网箱门让其自行游出。
4. 监测与管理:放流完成后,应定期对放流区域进行跟踪监测,观察苗种生长情况及成活率变化趋势。此外,还需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记录每次放流活动的相关数据资料,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5. 环境保护措施:在整个增殖放流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不得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例如,在选择放流地点时应避开重要的渔业资源保护区;施工期间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物排放等。
以上就是DB46/T 657.4-2024中关于海洋牧场增殖放流蟹类的一些关键内容解析。遵循这些规范不仅能够提高放流的成功率,还能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