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实践地的建设原则、规划要求、实施内容、管理与维护及评价改进。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开展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地建设与管理。
Title:Guidelin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Ecotourism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ractice Sites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4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04/T 1069-2024 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实践地建设指南》是常州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指导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1. 术语和定义:标准开篇明确了“生态修复”、“生态旅游”等核心概念。例如,“生态修复”被定义为通过人工或自然手段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了修复不仅仅是表面的植被恢复,还包括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全面考虑。
2. 总体要求:标准指出,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地建设应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这意味着在项目初期就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评估,确保开发活动不会破坏现有的生态环境。同时,要求各参与方共同参与决策过程,以实现多方共赢。
3. 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标准特别提到要优先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此外,还强调了基础设施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游客体验,比如设置无障碍通道、休息区等人性化设施。
4. 生态保护措施:标准详细规定了多种具体的生态保护措施,如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实施植被恢复工程等。这些措施旨在保护当地特有的动植物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5. 社区参与机制:为了增强项目的社会接受度和支持度,标准鼓励建立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这包括定期举办公众咨询会、培训活动等,让当地居民了解并参与到项目中来,从而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6. 监测与评估体系:最后,标准提出了构建完善的监测与评估体系的重要性。通过持续跟踪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确保项目长期有效地运行下去。
综上所述,《DB3204/T 1069-2024 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实践地建设指南》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还给出了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指导,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