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建设工程对水文监测影响评价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内容结构、技术方法和成果形式。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各类建设工程对水文监测设施及环境影响的评价报告编制工作。
Title:Code for Preparation of Hydrological Monitoring Impact Assessment Report on Construction Project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7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761—2024 建设工程对水文监测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为建设工程可能对水文监测造成的影响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南。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在“范围”部分明确指出该规程适用于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各类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对水文监测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这意味着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地区,只要涉及上述类型的建设活动,都需遵循此规程开展相关评估。
其次,“术语和定义”章节中对一些专业术语进行了规范化的解释。例如,“水文监测站网密度”被定义为单位面积内布设的固定式水文监测站点数量,这一指标直接关系到区域水资源管理和防洪减灾能力。此外,“干扰程度”则指由于工程建设引起的水文要素变化幅度及其持续时间,是判断是否需要采取补救措施的重要参数。
在“基本要求”部分强调了编制评价报告时应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并确保资料完整性和数据准确性。同时要求编制单位具备相应资质,技术人员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对于大型或复杂项目还需组织专家评审会,以提高报告质量。
关于“内容与格式”,规程详细规定了报告应当包含的内容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工程概况、水文特征描述、影响预测分析、保护对策建议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工程,还必须单独列出专项章节来阐述应急方案以及长期监测计划。
最后,“附录”部分提供了多个实用表格模板,如环境敏感区清单表、监测点位布设图例等,这些工具能够帮助编制人员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规程还鼓励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结果可靠。
综上所述,《DB23/T 3761—2024》不仅填补了黑龙江省在该领域的空白,也为全国范围内类似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通过严格执行本规程,可以有效减少因工程建设导致的水文监测系统受损现象发生,保障国家水安全战略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