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银中杨碳汇林营建的技术要求及碳储量的估算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地区银中杨碳汇林的营建和碳储量评估。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Populus yunnanensis Carbon Sink Forest and Estimation of Carbon Stock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749—2024银中杨碳汇林营建及碳储量估算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为银中杨碳汇林的建设与碳储量估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将对规程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规定了“碳汇林”的概念为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的人工林地。这一定义明确了碳汇林的核心功能在于固碳减排,同时也强调了其人工管理的特点。
其次,在“营建技术要求”章节中,规程指出银中杨作为主要树种的选择应基于其快速生长特性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同时,对于造林密度的要求也十分具体,建议每公顷种植量应在1650至2200株之间,以确保林分结构合理且具有良好的光合作用效率。此外,还特别提到在造林前需要对土壤条件进行全面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来提高土地肥力。
再者,“碳储量估算方法”部分采用了生物量法结合直接测量法来进行计算。生物量法是通过对树木的高度、胸径等参数进行测量后推算出整个林分的生物量总量,进而转换成碳储量;而直接测量法则是在特定区域内随机选取样点直接称重取样物以获得精确数据。两种方法相互补充可以提高估算结果的准确性。
最后,在“监测与管理”方面,规程强调了长期跟踪观测的重要性,要求建立完整的档案记录系统,包括但不限于造林时间、地点、树种信息以及后续抚育情况等内容。并且定期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保证森林健康稳定发展。
以上是对该规程中部分内容较为详细的解析,希望能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