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秸秆纤维沥青混凝土的设计要求、原材料技术指标、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采用秸秆纤维改性沥青混凝土的公路、城市道路及其他相关领域的路面工程。
Title:Straw Fiber Asphalt Concret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P 4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814—2024 秸秆纤维沥青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是一部重要的地方标准,对推动环保型路面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材料要求
标准明确指出,秸秆纤维作为沥青混凝土中的增强材料,其含水率应控制在15%以下,且纤维长度需保持在10至50毫米之间。这是因为过高的含水率会影响纤维与沥青的粘结性能,而纤维长度则直接影响到混合料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混合比设计
在混合比设计部分,标准强调了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秸秆纤维沥青混凝土的最佳沥青用量较普通沥青混凝土高出0.3%-0.5%,这主要是因为纤维的存在增加了混合料的空隙率,需要更多的沥青来填充这些空隙以确保良好的路用性能。
施工工艺
关于施工工艺,标准特别提到摊铺温度不应低于160℃,碾压温度不低于140℃。这是基于秸秆纤维沥青混凝土特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的,高温有助于提高纤维与沥青之间的粘附力,从而增强路面的整体强度和耐久性。
质量检验
质量检验方面,标准规定每1000平方米抽检一次,检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压实度、厚度、平整度等。其中,压实度是衡量施工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要求达到设计值的95%以上。
安全环保
此外,标准还特别关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环保措施,要求施工现场必须配备足够的消防设备,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扬尘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以上是对《DB23/T 3814—2024 秸秆纤维沥青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若干重要条款的专业解读,旨在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促进绿色交通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