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用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动态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监测点布设、样品采集与处理、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农用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动态监测及相关研究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ynamic Monitoring of Soil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in Agricultural 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8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803—2024农用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动态监测技术规范》是由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农用地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的动态监测工作。这项标准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样品采集
标准明确指出,样品采集应选择在作物收获后或种植前进行,避免受到作物生长活动的影响。采样深度通常为0-20厘米,这一层土壤是植物根系最为密集的地方,也是土壤养分交换最活跃的区域。同时,采样点的选择需具有代表性,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设置不少于5个采样点,并且要避开田边、沟渠等特殊位置。
样品处理
关于样品处理,标准强调了样品应及时运回实验室并在48小时内完成处理。这是因为可溶性有机碳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处理过程中,需要使用0.45微米的滤膜过滤样品以去除悬浮颗粒物,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检测方法
标准推荐采用高温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快捷,能够有效减少人为误差。具体操作时,首先将样品与稀酸混合后置于高温炉中加热消解,然后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其吸光度值,最后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可溶性有机碳的浓度。
数据记录与管理
数据记录方面,要求每次监测都要详细记录采样时间、地点、天气状况以及土壤类型等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后续数据分析和对比研究。此外,还应当建立完整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定期更新监测数据,以便及时掌握土壤质量变化趋势。
以上就是对《DB23/T 3803—2024农用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动态监测技术规范》中一些重要条款的解读。希望可以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共同维护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