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渔共作模式下环境污染评价的指标体系、监测方法及生态修复的技术要求和实施流程。本文件适用于稻渔共作生产过程中环境质量评估与生态修复活动的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valu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Rice-Fish Co-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52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渔共作环境污染评价与生态修复技术规程》(DB23/T 3795—2024)是黑龙江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稻渔共作模式下的环境污染评价和生态修复工作。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稻渔共作”、“环境污染”、“生态修复”等核心概念。“稻渔共作”是指在同一块耕地上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水生动物的复合农业生产方式。这一定义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框架。
二、环境污染评价
1. 评价指标体系:标准规定了包括水质、土壤、生物多样性在内的多个评价指标。其中,水质评价重点关注化学需氧量、氨氮含量等参数;土壤评价则侧重于重金属含量及有机质水平。
2. 数据采集方法: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收集相关数据,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例如,在水质监测时应选择代表性强的采样点,并定期进行采样分析。
三、生态修复技术
1. 水体净化措施:推荐使用植物浮床、人工湿地等手段改善水体质量。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污染物,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
2. 土壤改良方案:建议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种植绿肥作物等方式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强调避免过度施肥,防止造成新的污染源。
四、实施步骤
标准还给出了具体的执行流程,包括前期准备、现场调查、方案设计、工程实施以及后期维护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要求,如在前期准备阶段需要了解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在后期维护阶段则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保证效果持久稳定。
五、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如何应用该标准,标准附带了一些成功案例。比如某地通过采用上述提到的技术措施,在短短几年内就显著提升了稻田环境质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目标。
综上所述,《稻渔共作环境污染评价与生态修复技术规程》(DB23/T 3795—2024)不仅为从业者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政府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它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