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信息采集与建模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工作流程及质量控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可移动文物的三维数字化保护及相关应用工作。
Title:Guidelines for 3D Digita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Modeling of Mobile Cultural Relic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4
国际标准分类号:01.1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863-2024《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信息采集与建模指南》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文物三维数字化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以下为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1. 【术语和定义】
- \"点云\"指通过激光扫描等技术获取的由离散点构成的空间数据集。本标准强调点云应包含精确的空间坐标信息,并建议采用国际坐标系以保证数据的通用性和可比性。
- \"纹理映射\"是指将图像信息准确贴合到三维模型表面的过程。标准要求纹理质量需达到至少75%的覆盖度,并确保颜色过渡自然。
2. 【设备选择】
- 对于高精度文物(如青铜器),推荐使用结构光扫描仪,其精度应优于0.05毫米。标准指出,这类仪器能提供高质量的细节捕捉,但操作时需注意避免强光直射影响测量效果。
- 针对大型文物(如石雕)可选用手持式激光扫描仪,其有效范围应覆盖整个物体表面。同时要求定期校准设备以保持最佳状态。
3. 【数据处理】
- 数据预处理阶段必须去除噪声点并填补空洞。标准建议使用基于曲率分析的方法自动识别并修正异常值,确保后续建模的质量。
- 建模完成后需进行几何一致性检查,包括但不限于表面平整度、边界完整性等方面。任何偏差超过±1%的部分都应重新调整直至符合要求。
4. 【成果交付】
- 最终提交的三维模型文件格式应支持开放标准(如OBJ、PLY)。此外还应附带详细的元数据文档,内容涵盖项目背景、技术参数、采集日期等基本信息。
- 图像资料方面,除了原始照片外还需提供多角度渲染图以及放大视图,以便研究人员全面了解文物特征。
以上是对该标准部分核心内容的深入剖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