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日光温室芦笋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品种选择与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产后处理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日光温室芦笋的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sparagus Production in Solar Greenhous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834-2024《日光温室芦笋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安徽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日光温室中芦笋的种植管理,提高芦笋的产量和品质。以下将选取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选址与设施建设
标准要求:
日光温室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肥沃且无污染的土地。温室结构需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确保冬季温度能够满足芦笋生长的需求。
解读:
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对于芦笋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平坦的地势有助于均匀灌溉,而良好的排水系统可以防止根部积水导致腐烂。土壤肥沃意味着富含有机质,这为芦笋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来源。此外,温室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到芦笋在寒冷季节的生存状况,因此建设时要特别注意材料的选择和施工质量。
栽培管理
标准要求:
定植前需深耕土壤并施足基肥,每亩施用腐熟农家肥不少于3000公斤。定植行距保持在1.5米左右,株距约0.3米。定植后及时浇水,并覆盖地膜以保墒增温。
解读:
深耕土壤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结构,还便于根系发育。基肥的使用是保证芦笋前期生长所需营养的重要措施,农家肥因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而被推荐使用。合理的行距和株距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有利于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几率。定植后的水分管理同样重要,适时适量的灌溉结合地膜覆盖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干旱对芦笋的影响,同时提升地温促进早发芽。
水肥管理
标准要求:
生长期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施肥,通常每采收一次追施一次肥料,氮磷钾比例为1:0.5:1。灌水宜采用滴灌方式,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
解读:
科学的水肥管理是实现高产优质的关键环节之一。氮磷钾的比例反映了不同阶段芦笋对各种元素的需求差异,在不同的生长时期适当调整施肥方案可以更好地满足其需求。滴灌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还能避免传统大水漫灌可能带来的土壤板结问题,同时精确控制水量也有助于维持适宜的土壤湿度环境。
病虫害防治
标准要求: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检查植株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应及时采取物理、生物或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尽量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
解读:
病虫害防治是保障芦笋品质的重要工作。通过加强日常巡查,可以尽早发现问题苗头。物理方法如人工捕捉害虫、设置诱捕器等简单易行且环保;生物防治则利用天敌或其他微生物来抑制害虫繁殖;化学药剂虽然效果显著但也存在风险,因此必须谨慎选择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确保农产品安全。
收获与贮藏
标准要求:
当芦笋嫩茎长度达到20厘米以上时即可开始采收,一般从春季至秋季均可进行。收获后立即放入冷库里预冷至4℃左右再分级包装入库储存。
解读:
适时采收对于保持芦笋的新鲜度和口感非常重要。过早采收会影响产量,过晚则可能导致纤维化降低食用价值。快速冷却处理能有效延缓呼吸作用减缓新陈代谢速度,从而延长保鲜时间。合理的分级制度有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
综上所述,《日光温室芦笋生产技术规程》从选址建棚到田间管理再到最终收获储存等多个方面都给出了明确指导,为推广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严格执行这些技术规范不仅能够提升产品质量,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