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地名信息采集的基本原则、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地名信息的采集、处理和管理。
Title:Specification for Place Nam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P59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818-2024地名信息采集规范》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地名信息的采集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地名信息采集的基本原则:标准明确指出采集工作应遵循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安全性原则。这意味着在采集过程中,需要确保所有相关地名都被覆盖,信息准确无误,并且要及时更新以反映最新的变化情况。同时,要保护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的安全。
2. 地名信息的内容要求:标准规定了地名信息应包括名称、位置、类型、历史沿革、文化意义等内容。其中,名称必须唯一且易于识别;位置需精确到地理坐标;类型涵盖自然地理实体、人文地理实体等;历史沿革记录地名变迁过程;文化意义则强调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
3. 数据格式与编码规则:为了便于管理和使用,标准提出了统一的数据格式和编码规则。例如,对于地名代码采用层次结构设计,便于分类查询和管理;文本描述应简洁明了,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政策。
4. 采集方法和技术手段:标准推荐采用实地调查、文献查阅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地名信息采集。同时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等提高效率和精度。特别是在野外作业时,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5. 质量控制措施:为保证采集信息的质量,标准要求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详细的作业指导书、定期开展培训考核、实施严格的审核验收程序等。此外还特别强调了对特殊地区或复杂情况下的针对性处理方案。
6. 成果提交与共享机制:最后,标准明确了成果提交的形式及内容要求,并提倡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不仅有利于促进跨部门协作,也有助于公众获取权威的地名信息服务。
以上是对《DB34/T 4818-2024地名信息采集规范》部分重要内容的深入分析。希望这些解读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