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的技术要求、工作流程和成果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勘界立标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oundary Surveying and Marking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T 2853—2024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技术规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用于指导自然保护地的勘测定界和设立界标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范围与适用对象
标准适用于广西自治区内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勘界立标工作。这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多种类型的保护区域。明确了适用范围有助于确保所有相关单位和个人在执行任务时有明确的依据。
2. 术语定义
- 勘界:指通过实地调查、测量等手段确定自然保护地边界的过程。
- 立标:指按照规定设置界桩或其他标识物以明确保护范围的行为。
这些定义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清晰的概念框架,避免因理解差异导致操作失误。
3. 准备工作
在正式开展勘界立标之前,需收集整理现有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相关资料,并结合最新的遥感影像进行初步分析。此外,还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现场情况进行踏勘,了解地貌特征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点。
4. 边界确定原则
边界应当遵循科学合理、便于管理的原则。对于人工设施如道路、河流等地形要素作为边界时,应尽量选择明显且稳定的线状物体;而对于山脊线等自然边界,则需要综合考虑生态完整性等因素来划定。
5. 界标设置要求
每个界标之间的距离一般不超过500米,并且要保证能够覆盖整个边界。界标材质宜选用耐久性强、不易损坏的材料制作而成。同时,在每个界标上都必须标注清楚所属自然保护地名称及其编号信息等内容,以便于日后维护管理和公众监督。
6. 成果提交与验收
完成勘界立标工作后,需向主管部门提交详细的报告文档以及电子版数据文件。报告中至少包含勘测记录表、坐标成果表、照片资料等内容。最后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现场核查验收,确认无误后方可认定完成任务。
以上就是关于《DB45T 2853—2024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技术规范》中部分重要内容的具体说明。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