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预制舱式储能电站在设计阶段的技术要求、安全规范、环境适应性及与其他系统的接口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预制舱式储能电站的设计工作。
Title: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Prefabricated Container Energy Storage Power St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K72
国际标准分类号:27.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733—2024预制舱式储能电站设计规范》是山东省针对预制舱式储能电站设计提出的一项地方标准。这项标准为预制舱式储能电站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确保了储能电站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以下将对标准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1. 预制舱式储能电站:由多个预制舱体组成,内部集成电池系统、电气设备及辅助系统的储能电站。
【解读】此定义明确了预制舱式储能电站的基本构成,强调了其模块化的特点。预制舱体作为基本单元,能够实现工厂化生产,现场快速组装,提高了建设效率。
二、总则
1. 设计应遵循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
【解读】这一原则贯穿整个设计过程,要求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注重安全性、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设计者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储能电站的长期稳定运行。
三、选址与总体布置
1. 应选择地势平坦、地质条件良好、交通便利且远离人口密集区的位置。
【解读】合理的选址对于储能电站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地势平坦可以避免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地质条件良好有助于减少地基处理成本;交通便利便于设备运输和后期维护;远离人口密集区则是出于安全考虑,一旦发生事故可有效降低人员伤亡风险。
四、电气系统设计
1. 电池系统应采用模块化设计,单个模块容量不宜超过500kWh。
【解读】模块化设计便于维护和扩容,同时限制单个模块容量有助于控制火灾风险。当某个模块出现问题时,仅需更换该模块即可恢复正常运行,不会影响其他模块的工作。
2. 系统应具备过流保护、短路保护等功能,并设置独立的消防控制系统。
【解读】完善的保护措施是保障储能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过流保护和短路保护能够及时切断故障电路,防止事故扩大。独立的消防控制系统能够在火灾初期迅速响应,有效遏制火势蔓延。
五、结构设计
1. 预制舱体应采用耐火材料建造,耐火极限不低于2小时。
【解读】耐火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储能电站的安全性能。耐火极限达到2小时意味着即使发生火灾,也能保证一定时间内不坍塌,为人员疏散和灭火争取宝贵时间。
2. 基础设计应考虑最大风荷载、雪荷载等自然荷载以及设备自重。
【解读】基础设计必须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作用力,确保预制舱体稳固不动摇。这不仅关系到储能电站本身的使用寿命,还影响周边设施的安全。
六、环境保护
1. 应采取措施减少电磁辐射和噪声污染。
【解读】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储能电站的环保性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减少电磁辐射和噪声污染不仅可以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也有利于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七、施工与验收
1.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执行,不得擅自更改设计方案。
【解读】严格按图施工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任何未经批准的设计变更都可能导致安全隐患或质量问题。
以上是对《DB37/T 4733—2024预制舱式储能电站设计规范》中部分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这些条文涵盖了从选址到竣工验收等多个环节,体现了全方位的质量管理理念。希望相关单位和个人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标准,共同推动我国储能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