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消防设计、施工、运维和应急管理中的应用要求及实施流程。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中BIM技术的消防相关应用。
Title:Application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Technology in Fire Prote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P67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2936—2024《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消防应用》是山东省地方标准,旨在推动BIM技术在消防领域的应用。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关键条款解读
5.1 模型创建与数据管理
本标准要求在消防设计阶段应建立包含消防设施在内的完整建筑信息模型。模型需涵盖消防通道、疏散路径、防火分区等信息,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这意味着项目团队必须在初期就明确哪些信息需要纳入模型,避免后期修改导致成本增加。同时,所有参与方需遵循统一的数据格式和命名规则,以便后续分析和维护。
5.2 消防设施建模
对于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火栓等的具体建模,标准指出这些设施的位置、规格型号及性能参数都应当被精确记录。例如,消火栓的安装高度、覆盖范围以及供水压力等细节均不可遗漏。此外,还强调了对特殊场所(如医院、学校)内消防设施布置的针对性考虑,以满足特定功能需求。
5.3 疏散模拟与分析
利用BIM模型开展人员疏散模拟是该标准的一大亮点。通过设定不同火灾场景下的烟雾扩散速度、温度变化等因素,可以预测人员从起火点撤离所需时间及最佳逃生路线。这不仅有助于优化建筑设计方案,还能为实际应急演练提供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此类模拟时,还需结合建筑物的实际使用情况,比如上班高峰期与非工作时段的人流量差异。
5.4 检查与验收
在工程竣工后,采用BIM技术进行消防系统的检查验收成为可能。通过对现场实际情况与模型数据对比,可快速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整改。这一过程要求各方严格遵守既定程序,包括但不限于资料审核、实地考察等环节,确保最终交付成果符合设计初衷。
综上所述,《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消防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消防安全管理相结合,对于提升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