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母猪批次化生产繁殖调控的技术要求、管理措施及操作规范。本文件适用于母猪批次化生产繁殖调控的饲养管理及相关技术应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ynchronized Reproduction Control in Batch Production of Sow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T 2730-2024 母猪批次化生产繁殖调控技术规程》是河南省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繁殖调控技术实现母猪生产的标准化、高效化。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与定义
本标准对“批次化生产”进行了明确界定,即按照统一的时间安排对母猪群进行同期发情、配种及分娩等操作,形成固定的生产周期。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通过时间上的同步性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在传统养殖模式下,母猪发情时间不一致导致人工授精、产房准备等工作难以集中开展,而采用批次化生产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二、繁殖调控措施
1. 同期发情处理:标准规定了使用PG600(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素混合制剂)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的具体方案。通常情况下,母猪在断奶后7天内接受注射,剂量为每头母猪2毫升,并配合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此外还需注意环境控制,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避免应激因素影响效果。
2. 精液质量检测:为了确保人工授精的成功率,标准要求每次使用前都应对精液进行严格检查。包括活力、密度、畸形率等方面指标均需达到国家相关标准才能投入使用。同时建议建立完善的档案记录系统,跟踪记录每批精液来源及使用情况以便追溯管理。
三、健康管理
强调定期免疫接种的重要性,如伪狂犬病疫苗、蓝耳病疫苗等基础免疫项目必须按时完成;对于新引进个体还需单独隔离观察至少两周以上确认健康状况良好后再纳入群体管理。另外还特别提到要加强对饲料中微量元素添加比例的监控,防止因缺乏某些营养成分而导致生殖障碍等问题发生。
四、日常管理
明确了饲养密度上限不得超过1平方米/头的标准值,以保证充足的空间供其活动;同时提倡采用自动饮水器代替手工喂水方式减少交叉污染机会;另外还提出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调整日粮配方比例的原则性指导意见,比如妊娠后期可适当增加蛋白质含量满足胎儿快速发育需求。
五、总结
该标准从多个维度全面覆盖了母猪批次化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要点,不仅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也为养殖户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指南。通过严格执行上述各项措施,能够显著改善生产性能并降低经营成本,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