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在轮作体系下大豆抗旱稳产耕作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土壤准备、品种选择、播种管理、水肥调控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区域的抗旱稳产栽培技术指导。
Title:Rotational Cropping System for Drought-resistant and Stable 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Soybea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2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08T 194-2024《轮作体系下大豆抗旱稳产耕作栽培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提高大豆在干旱条件下的产量和稳定性。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关键条款解读
# 条款1:土壤准备
标准指出,在种植前应进行深松整地,深度不低于30厘米。这一步骤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能力。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向下生长,增强植株的抗逆性。
# 条款2: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且具有较强抗旱性的大豆品种至关重要。标准建议根据当地的降雨量和土壤类型挑选合适的品种,并强调了种子处理的重要性,包括包衣和浸种,以提高发芽率和幼苗活力。
# 条款3:播种技术
播种时要确保适宜的密度和深度。标准推荐的播种深度为3-5厘米,行距控制在60-70厘米之间。同时,提倡采用机械播种方式,保证播种质量的一致性。适时播种也是成功的关键,通常应在土壤表层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进行。
# 条款4:田间管理
水分管理是抗旱栽培的核心环节。标准建议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如滴灌或喷灌,避免大水漫灌。此外,还应定期检查田间杂草情况,及时清除杂草,减少养分竞争。施肥方面,应注重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肥料。
# 条款5:病虫害防治
针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标准提出了预防为主的策略。建议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并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制度。同时,加强田间监测,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 条款6:收获与储藏
当大豆叶片大部分变黄脱落,豆荚呈现黄褐色时即可收获。收获后应及时晾晒干燥,确保水分含量低于13%后再入库储存。储藏环境需保持通风干燥,防止霉变和虫害侵袭。
以上是对DB2308T 194-2024标准中部分内容的深入解析。遵循这些技术规范,可以在轮作体系下有效提升大豆的抗旱能力和稳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