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隧洞智能化地质编录的技术要求、工作流程、数据采集与处理、成果编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中隧洞的智能化地质编录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lligent Geological Mapping in Tunnel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4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5/T 4809-2024 隧洞智能化地质编录技术规范》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布的关于隧洞工程中智能化地质编录的技术标准。该标准对隧洞工程中的地质编录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提高地质编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效率。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明确了“智能化地质编录”这一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等,实现地质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应用的全过程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同时规定了“隧洞工程”、“地质编录”等相关术语的定义,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统一的语言环境。
二、基本要求
1. 数据采集:要求使用高精度测量仪器进行数据采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例如,对于围岩类别划分,应根据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2. 数据处理:强调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标准化操作,包括数据清洗、格式转换、坐标系转换等步骤,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3. 数据存储:要求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建议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扩展性。
4. 数据传输:规定了数据传输的方式和技术要求,包括网络协议的选择、加密措施的实施等,以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5. 数据应用:鼓励将智能化地质编录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管理中,如施工进度监控、安全预警等方面,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三、智能化地质编录系统建设
1. 系统功能:要求智能化地质编录系统具备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应用五大核心功能模块,并且每个模块都需满足特定的技术指标。例如,数据采集模块需要支持多种传感器的数据接入,而数据处理模块则需要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算法支持。
2. 系统架构:推荐采用三层架构设计,即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以实现系统的分层管理和维护。同时,还应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以便未来能够适应新的技术和需求变化。
3. 系统集成:强调各子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确保整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格式和接口规范来实现不同子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四、质量控制
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各级人员的质量职责,并定期开展内部审核和外部评审活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流程。
2. 质量检查:规定了质量检查的内容和方法,包括自检、互检和专检三个阶段,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都得到有效控制。
3. 质量验收:明确了质量验收的标准和程序,要求所有成果文件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和验证后才能投入使用。
五、附录
附录部分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和技术资料,供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使用。这些资料涵盖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智能化地质编录技术的应用方法。
综上所述,《DB65/T 4809-2024 隧洞智能化地质编录技术规范》是一部全面、系统的技术标准,它不仅为隧洞工程中的地质编录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也为推动智能化技术在地质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