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崩岗动态监测的内容、方法、频次、数据处理及成果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范围内崩岗动态的监测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oil Erosion Monitoring - Part 1: Dynamic Monitoring of Collapse Gull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4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999.1-2024水土流失监测技术规范 第1部分:崩岗动态监测》是江西省地方标准,为崩岗动态监测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崩岗及崩岗动态监测的概念。崩岗是指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山坡坡面发生崩塌的现象,而崩岗动态监测则是对崩岗的发生、发展和治理效果进行连续观测的过程。这一定义明确了监测的目的在于掌握崩岗的变化规律,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监测内容
标准规定了崩岗动态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崩岗形态特征、土壤侵蚀量、植被覆盖度以及水文条件等。其中,崩岗形态特征监测需记录崩岗的位置、规模、深度等参数;土壤侵蚀量监测则通过设置固定样地,定期测量侵蚀厚度和体积变化;植被覆盖度监测采用遥感影像分析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水文条件监测包括降雨量、径流深度等数据的采集。这些内容全面涵盖了崩岗动态变化的关键要素。
监测方法
在监测方法上,标准推荐使用无人机航拍、地面巡查、人工采样等多种手段。无人机航拍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区域的图像信息,有助于整体把握崩岗分布情况;地面巡查能够准确核实影像资料,并补充细节信息;人工采样则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土壤样品分析,确保数据的精确性。此外,还应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各类监测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数据处理与报告编制
对于数据处理,标准强调要采用标准化流程,包括数据清洗、统计分析和趋势预测。数据清洗主要是去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统计分析用于揭示不同时间段内崩岗变化的趋势;趋势预测基于历史数据模型构建未来可能的发展情景。报告编制要求内容完整、图表清晰、结论明确,同时附带必要的原始数据作为支撑材料。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保证监测结果可靠性的关键环节。标准指出,在整个监测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定期校验仪器设备,开展人员培训,加强现场监督。特别是在野外作业时,要注意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因疏忽造成人员伤害或数据失真。
综上所述,《DB36/T 1999.1-2024》从多个维度规范了崩岗动态监测的技术要求,为有效预防和治理崩岗灾害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对上述条文的理解与落实,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