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化学药剂防治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范围内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的化学药剂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hemical Control of Potato Rot Nematode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3640—2024《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化学药剂防治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的化学防治工作。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药剂选择
标准中明确指出,用于防治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的化学药剂必须符合国家农药管理的相关规定,并且需要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点。例如,溴甲烷是一种常用的熏蒸剂,但因其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控制使用量和范围,尽量采用替代品如氯化苦等。此外,还推荐使用噻唑膦、阿维菌素等内吸性杀线虫剂,这些药剂能够有效渗透到植物体内,达到长期防控的效果。
2. 施药时间与方法
根据标准要求,最佳施药时间为马铃薯种植前或收获后。在种植前,可以采取土壤处理的方式,即将药剂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后翻耕入土,确保药剂充分接触病原体所在区域。对于已经发病的田块,则应在发病初期及时喷雾处理,以阻止病情进一步扩散。值得注意的是,喷雾时要保证足够的水量,使药液能够覆盖整个植株表面,特别是根部周围。
3. 安全间隔期
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药至作物收获之间的最短时间,目的是为了减少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保障食品安全。本标准规定,不同类型的药剂有不同的安全间隔期。例如,噻唑膦的安全间隔期为30天,而阿维菌素则为7天。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指导执行,避免因提前收获而导致的农药超标问题。
4. 环境保护措施
考虑到化学药剂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标准特别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一方面,施药人员需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等,防止直接接触药剂造成身体伤害;另一方面,在运输、储存及废弃包装物处理等方面也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不得随意丢弃或排放,以免污染水源、土壤等自然资源。
综上所述,《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化学药剂防治技术规程》不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同时也兼顾了环境保护与人体健康两大核心目标,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