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基本原则、场地准备、植物选择与配置、施工技术要求、养护管理及效果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内煤矸石山的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f Coal Gangue Mountain
中国标准分类号:Z6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T 1825-2024《煤矸石山植被恢复技术规范》是陕西省发布的关于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重要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内因煤炭开采而产生的煤矸石山植被恢复工作。明确了标准的地域和行业适用性,为后续具体操作提供了指导依据。
技术要求
# 3.1 土壤改良
煤矸石山土壤贫瘠,需进行改良以适应植物生长。标准规定土壤改良应采用客土法或原地改良法。客土法要求从外部引入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并与原有土壤混合;原地改良则通过添加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等方式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土壤改良后,pH值应控制在6.5-7.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5%。
# 3.2 植被选择
植被选择应根据煤矸石山的立地条件、气候特点以及生态修复目标来确定。标准推荐使用乡土树种为主,辅以耐旱、抗风沙能力强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乔木与灌木的比例建议为7:3,确保植被群落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同时,强调了苗木质量的重要性,要求苗木高度不低于80厘米,根系完整无损。
# 3.3 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直接影响植被恢复的效果。标准指出,乔木的株行距宜为3米×4米,灌木为1米×1.5米。这种布局既能保证初期遮阴效果,又能预留足够的生长空间,避免后期因密度过大导致竞争激烈。
施工管理
# 4.1 种植季节
最佳种植季节的选择对植被成活率至关重要。标准建议春季(3月至5月)和秋季(9月至11月)为适宜的种植时间。这两个时期气温适中,降水相对充沛,有利于苗木扎根和生长。
# 4.2 后期养护
植被恢复后的养护管理工作不可忽视。标准要求定期浇水、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特别是头三年,每年至少进行三次全面检查和维护,确保植被健康生长。此外,还应建立监测体系,记录植被覆盖度、生物量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监测评估
# 5.1 效果评估
植被恢复效果评估应在植被完全覆盖且稳定生长一年后进行。评估内容包括植被覆盖率、物种多样性指数、土壤侵蚀控制能力等。标准提出,植被覆盖率应达到90%以上,物种丰富度指数不低于1.5,才能认定为合格。
# 5.2 数据记录
所有监测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并形成完整的档案资料保存。这不仅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也为今后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看出,DB61/T 1825-2024《煤矸石山植被恢复技术规范》从多个方面系统地规范了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技术流程和技术要求,对于促进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