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操作流程、设备要求、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后处理及并发症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医疗机构开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相关科室和医务人员。
Title: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Operation Proced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C04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3062—2024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操作规程》是山西省发布的关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操作规范。该标准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适用范围、术语定义、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后护理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旨在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定义:在内镜直视下,利用高频电刀等专用设备将病变黏膜及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的技术。这一定义明确了ESD的核心在于完整剥离病变组织,同时强调了内镜直视的重要性。
二、术前准备
1. 患者评估:要求全面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心肺功能、凝血机制等,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2. 胃肠道准备:术前需进行充分的胃肠道清洁,确保视野清晰。具体方法包括口服泻药或灌肠。
3. 设备准备:确保内镜、高频电刀、注射针等器械处于良好状态,所有设备均需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
三、手术步骤
1. 病灶定位:使用染色剂标记病灶边界,明确病变范围。
2. 标志点制作:在病灶边缘外侧0.5-1cm处制作标志点,作为后续剥离路径的参考。
3. 黏膜下注射:向病灶下方黏膜下层注射生理盐水混合染色剂,使病变部位隆起,便于操作。
4. 切开黏膜:沿标志点切开病变黏膜,深度控制在黏膜下层。
5. 黏膜剥离:采用高频电刀逐步剥离病变组织,直至完全切除。
四、术后护理
1. 观察生命体征: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血压、心率等指标。
2. 饮食管理:术后24小时内禁食,之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
3. 并发症预防: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迹象,一旦发现及时处理。
五、质量控制
1. 记录与反馈:每次手术后都要详细记录操作过程、结果以及患者反应,定期总结经验教训。
2. 培训与考核: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相关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确保每位操作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技术要点。
3. 设备维护:定期检查维护内镜及相关设备,保证其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此标准不仅提供了详细的ESD操作流程,还特别强调了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的重要性,这对于保障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严格执行本标准,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