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耐热性小麦品种的栽培技术要求,包括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内耐热性小麦品种的种植与生产管理。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eat-Tolerant Wheat Variet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14/T 227-2024《耐热性小麦品种栽培技术规程》是河南省针对耐热性小麦栽培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以下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在品种选择方面,标准强调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耐热性小麦品种,要求品种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效率和较高的籽粒灌浆速率。这主要是因为耐热性小麦在高温环境下需要保持良好的生理活性,从而确保产量稳定。
关于播种期的确定,标准指出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来决定最佳播期。一般而言,秋季播种时要避开极端高温天气,春季播种则需考虑避免后期遭遇低温冻害。合理安排播期有助于提高种子发芽率并促进幼苗健壮生长。
施肥管理上,标准提倡施足基肥、适时追肥的原则。具体来说,在整地时一次性施入足够的有机肥作为基肥,并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补充适量氮磷钾复合肥。在返青拔节期视植株长势追加一定量的速效氮肥以促进分蘖成穗。
灌溉措施方面,标准建议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或喷灌等现代灌溉方式。在关键生育阶段如孕穗抽穗期和灌浆成熟期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同时注意雨季排水防涝,防止田间积水导致根系缺氧。
病虫害防治环节,标准要求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定期监测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一旦发现病原菌侵染或害虫危害应及时采取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化学药剂进行防控,减少化学投入品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收获时机的选择同样重要,标准规定当全田95%以上的麦穗变黄且籽粒含水量降至13%左右时即可开始机械联合收割作业。过早收获会影响产量和品质,而延迟收获则可能造成落粒损失。
这些条文构成了耐热性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技术框架,对于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遵循标准中的各项要求,可以有效提升小麦种植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