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植物种苗组培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外植体选择与处理、培养基配制、接种与培养、继代增殖、壮苗生根、炼苗移栽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植物种苗的组培快繁技术操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lant Tissue Culture of Seed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17T 23-2024植物种苗组培技术规程》是山东省地方标准,为植物种苗的组织培养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规定了“外植体”是指从植物体上取下的用于组织培养的材料,这一概念对于后续的操作至关重要。明确了“继代培养”是指将初次培养成功的材料再次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的过程,这是维持种苗扩增的关键步骤。
关于“环境条件”,标准要求实验室温度应保持在20℃至25℃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60%到80%范围内,并且光照强度需达到2000勒克斯以上,每天光照时长不少于12小时。这些严格的环境参数确保了植物细胞能够正常分裂与生长。
在“培养基制备”环节,强调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基成分如蔗糖、琼脂等的具体配比。例如,蔗糖浓度通常设定为3%,而琼脂添加量则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一般在6克每升左右。此外,pH值需精确调节至5.8±0.2,以满足大多数植物生长的需求。
“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章节指出,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供体,并采用75%酒精短时间浸泡后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毒,最后用无菌水冲洗多次。此过程不仅去除了表面微生物污染,也为后续的成功诱导奠定了基础。
“培养基更换频率”的规定也很关键,通常情况下,首次接种后的7到14天内需要第一次更换培养基,之后每隔20到30天更换一次,直至获得足够数量的健壮种苗。频繁更换可以有效防止营养耗尽并减少代谢产物积累对植物生长造成的抑制作用。
通过上述条文的深入解析可以看出,《DB3717T 23-2024》涵盖了从实验准备到具体操作再到后期管理全过程的技术规范,为提高植物种苗组织培养的成功率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