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蒙古黄榆播种育苗的术语和定义、圃地选择与准备、种子处理、播种技术、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出苗质量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蒙古黄榆播种育苗生产及相关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Ulmus pumila var. mongolica by Sow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3642-2024 蒙古黄榆播种育苗技术规程》是由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批准发布的,该标准规定了蒙古黄榆播种育苗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深入解读。
首先,在种子采集与处理部分,标准明确指出种子应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期间采集。这一时间段内,蒙古黄榆果实已成熟,种皮呈黄褐色且干燥易裂开,这是确保种子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种子的调制,要求将采收的果实摊晒3至5天,直至果壳完全裂开并清除杂质。同时,种子的净度应达到90%以上,发芽率需保持在75%以上,含水量不得超过10%,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育苗的成功率和幼苗的健康生长。
其次,在播种育苗方面,标准建议采用床作方式,每平方米播种量为80至100克。播种后要覆盖细土,厚度约为1.5厘米,并立即喷洒水雾以保持土壤湿润。此外,为了提高出苗率,需搭建遮阳网,避免强光直射导致幼苗灼伤。当幼苗长至5至10厘米高时,应逐步撤除遮阳网,让其适应自然光照条件。
关于苗期管理,标准强调要加强水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及时灌溉,保证土壤湿度适中。同时,定期检查苗圃,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应及时采取生物或化学方法进行防治,以保护幼苗健康成长。
最后,在苗木出圃前,需要对苗木进行分级,确保合格苗木具备一定的高度、地径和根系发育状况。标准规定,一级苗的高度应不低于40厘米,地径不小于0.5厘米,根系完整无损;二级苗则相应降低标准,但总体要求是保证苗木具有良好的生长潜力。
综上所述,《DB22/T 3642-2024 蒙古黄榆播种育苗技术规程》从种子采集到苗木出圃的各个环节都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有助于提高蒙古黄榆育苗的质量和效率。严格执行这些技术规范,不仅能够促进蒙古黄榆资源的有效利用,还能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优质的绿化苗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