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杵针技术操作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操作步骤与方法、注意事项及禁忌症。本文件适用于采用杵针技术进行中医治疗的医疗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
Title:Technical Operation Specification for Cun Needle
中国标准分类号:C05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T 3179-2024杵针技术操作规范》是由四川省发布的关于杵针技术的操作规范。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条文及其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杵针技术的基本要求、操作程序、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等内容,适用于四川省内医疗机构开展杵针技术的操作与管理。
解读:明确了该标准的适用区域和对象,强调了杵针技术在医疗活动中的具体应用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 杵针技术:以杵针为工具,在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的一种非侵入性中医外治法。
- 刺激强度分级: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
解读:对关键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有助于统一理解和执行标准。特别是刺激强度的分级,为操作者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3. 基本要求:
- 操作人员需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并经过杵针技术专项培训。
- 使用前应对杵针进行全面消毒处理。
解读:确保操作人员的专业性和安全性,防止因操作不当引发感染或其他不良后果。
4. 操作程序:
- 确定适应症后,选择合适的体位并暴露施术部位。
- 根据病情确定刺激部位、方法及强度。
- 每次治疗时间控制在15至30分钟之间。
解读:详细描述了从准备到实施的具体步骤,特别是对治疗时间和强度的控制,体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
5. 注意事项:
- 避免在皮肤破损处使用杵针。
- 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谨慎使用。
- 若出现异常反应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相应措施。
解读:提醒操作者注意潜在风险点,保障患者安全。尤其提到对特殊群体的关注,显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6. 质量控制:
- 定期检查设备完好性。
- 记录每次治疗情况以便追踪效果。
- 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解读:通过制度化管理来保证杵针技术的服务质量和持续改进能力。
以上内容构成了《DB51/T 3179-2024杵针技术操作规范》的核心框架,对于促进杵针技术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