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天津小站稻品种区域试验中抗病性鉴定的术语和定义、鉴定方法、评价指标及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地区小站稻新品种选育过程中抗病性鉴定工作。
Title:Rules for Diseas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Tianjin Xiaozhan Rice Varieties in Regional Trial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天津小站稻是重要的优质稻米品种,为了规范其品种区域试验中的抗病性鉴定工作,天津市制定了地方标准DB12/T 1331-2024《天津小站稻 品种区域试验抗病性鉴定规程》。以下对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在抗病性鉴定的试验设计部分,标准规定了试验应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次数不少于三次。这一要求确保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通过多次重复可以有效减少偶然误差的影响,提高鉴定结果的可信度。
对于病原菌的培养与接种,标准明确指出应使用符合规定的病原菌株,并且需要在试验前进行纯化和活力检测。同时,接种方法要根据具体病害类型选择合适的方式,如喷雾法、浸渍法等,确保接种均匀一致。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试验条件的一致性,使不同批次之间的试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在田间调查与病情分级环节,标准提出了详细的观察指标和分级标准。例如,对于稻瘟病的调查,要求在水稻抽穗期至成熟期之间定期检查叶片、茎杆和穗部的发病情况,并按照规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级。这种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有助于准确评估品种的抗病性能,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依据。
此外,标准还强调了数据记录与统计分析的重要性。要求所有观察数据必须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并采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以确定品种的抗病性水平。这一步骤对于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至关重要。
总之,DB12/T 1331-2024通过对试验设计、病原菌管理、田间操作以及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的严格规定,为天津小站稻品种区域试验提供了统一的操作指南,有助于提升抗病性鉴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