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苍溪川明参的产地环境、栽培技术、采收与加工、质量要求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地理标志产品苍溪川明参的生产与管理。
Title: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 -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angxi Sichuan Ginse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地理标志产品 苍溪川明参生产技术规程》(DB5108/T49-2024)是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为保护和规范川明参这一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而制定的技术标准。以下将对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析。
产地环境要求
该标准明确规定了川明参种植区域的自然条件。要求土壤类型以砂质壤土为主,pH值在6.5至7.5之间,且需具备良好的排灌设施。这是因为川明参喜温湿环境,适宜生长于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同时,还强调了空气质量和水质的重要性,确保无污染源影响其品质。
种苗培育
对于种苗的选择与处理,标准提出了严格要求。种参应来源于经过认证的健康母株,并经过3年以上轮作的土地上培育而成。播种前要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方法包括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或石灰粉拌种等,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此外,还建议采用地膜覆盖的方式促进出苗整齐。
栽培管理
在栽培过程中,合理的密度配置至关重要。一般每亩定植量控制在4000株左右较为理想。田间管理方面,除了常规的除草、施肥外,还需特别注意灌溉频率和水量控制,避免积水导致根部腐烂。追肥时应以有机肥为主,辅以适量氮磷钾复合肥料,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病虫害防治
针对川明参常见的病虫害问题,如根腐病、叶斑病及蚜虫危害等,标准提供了综合防控措施。提倡使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药剂,减少环境污染。同时鼓励采用物理方法如灯光诱捕器来降低害虫基数,提高作物安全性。
收获与加工
关于收获时间,标准指出最佳采收期为每年秋季,当参体表皮颜色由绿转黄且叶片开始枯萎时即可采挖。收获后应及时清洗晾晒至含水量低于15%,然后分级包装入库保存。整个过程都必须遵循卫生安全规范,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市场需求。
以上是对《地理标志产品 苍溪川明参生产技术规程》部分核心内容的深度剖析,旨在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从而提升川明参的整体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